虎的成语-尊龙凯时
释义: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。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。
出处: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公孙述刘二牧志》:“此所谓独坐穷山,放虎自卫者也。”
释义:不进老虎洞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。
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超曰:‘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当今之计,独有因夜以火攻虏,使彼不知我多少,必大震怖,可殄尽也。’”
释义: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,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。
出处:北周·庾信《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》诗:“暗石疑藏虎,盘根似卧龙。”
释义:踩着老虎尾巴,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。比喻处境非常危险。
出处:《尚书·君牙》:“心之忧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
释义: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。也比喻凶残的恶人。
出处: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八回:“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。天晚了,倘若出来个把,我们就坏了。”
释义:如鸱鸟举首而视,如虎反顾。
出处: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真人之所游,若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凫浴猿躩,熊经鸟伸,鸱视虎顾,是养形之人也,不以滑心。”
释义: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,无所畏惧。
出处: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四回:“俗云:‘初生之犊不惧虎。’父亲纵然斩了此人,只是西羌一小卒耳;倘有疏虞,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。”
释义: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,无所畏惧。
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四章:“刚吃过早饭,人马全都汇齐,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,不免惊惶,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,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。”
释义: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。
出处:《金史·陈规传》:“近虽遗官谦察,治其奸滥,易其疲软,然代者亦非选择,所谓除狼得虎也。”
释义:往虎口送食。比喻置身险地。
出处:《文选·司马迁》:“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,深践戎马之地,足历王庭,垂饵虎口。”张铣注:“垂饵,犹送食也。”
释义:比喻待机行事,一举两得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及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载:刺虎,战国时,陈畛说秦惠王,引卞庄子刺虎为喻,先待齐楚交战,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。持鹬,用“鹬蚌相持”之典。
释义:虎变:如虎身花纹的变化。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。
出处:《周易·革》:“大人虎变,未占有孚。”
释义:虎变:如虎身花纹的变化。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。
出处:《周易·革》:“大人虎变,未占有孚。”
释义: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。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,以便乘机行事。
出处: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八十八回:“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,一战成功。”
释义: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。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。
出处: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·五戒禅师么红莲记》:“一个初侵女色,由(犹)如饿虎吞羊。”
释义:指壮士履险。
出处:《尸子》:“中黄伯曰: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。”又:“莒国有石焦原者,广寻,长五十步,临百仞之谿,莒国莫敢近也。有以勇见莒子者,独却行剂踵焉。”
释义:指武艺高强,行为侠义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载:相传晋周处曾射蛟杀虎,为民除害。
释义: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。比喻不伤害亲近者。
出处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》:“山僧失口曰:‘恶习虎不食子。’”
释义: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。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。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五十一回:“饿虎扑食最伤人,蛟龙戏水能凶恶。”
- «
-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