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《陈书》的成语-尊龙凯时
释义:成诵:能背诵。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。形容记忆力强。
出处:唐·姚思廉《陈书·陆瑜传》:“论其博综子史,谙究儒墨,经耳无遗,触目成诵。”
释义:方形脚、圆形头为人的特征,因以指人类。同“方趾圆颅”。
出处:《陈书·高祖纪上》:“茫茫宇宙,惵惵黎元,方足圆颅,万不遗一。”
释义:以之泛指买官行贿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崔寔传》:“灵帝时,开鸿都门榜卖官爵,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。”《陈书·袁宪传》:“时生徒对策,多行贿赂,文豪请具束脩,君正曰:‘我岂能用钱为兒买第耶?’”
释义: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、朴实的状态或本性。同“还淳反古”。
出处:《陈书·周弘正传》:“夫文质递变,浇淳相革,还朴反古,今也其时。”
释义:指遍及各地。同“连州跨郡”。
出处:《陈书·高祖纪》:“自八纮九野,瓜剖豆分,窃帝偷王,连州比县。”
释义: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
出处:《陈书·虞荔传》:“夫安危之兆,祸福之机,匪独天时,亦由人事。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。是以明智之士,据重位而不倾,执大节而不失,岂惑于浮辞哉?”
释义:指运筹帷幄,在军营帐幕之中谋划军国大事。
出处:《陈书·世祖纪》:“或宣哲协规,绸缪帷幄;或披荆汗马。”
释义:顺应时势,随从习俗。
出处:《陈书·姚察传》:“察乃博引经籍,独违群议……其不顺时随俗,皆此类也。”
释义:泛指粗陋的食器。形容生活俭朴。
出处:《陈书·高祖记》:“以俭素自率,常膳不过数品,私飨曲宴,皆瓦器蚌盘,肴核庶羞,裁令充足而已。”
释义: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。
出处:《陈书·沈炯传》:“每跪读家书,前惧后喜,温枕扇席,无复成童。”
释义:白天接着夜晚,日夜不停。
出处:《陈书·郑灼传》:“灼家贫,抄义疏以日继夜,笔毫尽,每削用之。”
释义:指像鱼腐烂鸟溃散。比喻迅即崩溃,完全失败。
出处:《陈书·高祖纪上》:“公以国盗边警,知无不为,恤是同盟,诛其丑类,莫不鱼惊鸟散,面缚头悬。”
释义: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,就其言而观其行,以求名实相符。亦作“循名责实”。
出处:《陈书宣帝纪》:“方欲仗兹舟楫,委成股肱,征名责实,取宁多士。”
释义:拯:救。溺:落水者。危:危难。救助落水者,扶持危难中的人或国家。亦作“拯危扶溺”、“拯危济困”。
出处:《陈书·虞寄传》:“然夷凶剪乱,拯溺扶危,四海乐推,三灵眷命,揖让而居南面者,陈氏也。”
释义:犹言慎终追远。
出处:《陈书·南康愍王昙郎传》:“夫追远慎终,抑闻前诰。”
释义: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。同“背恩忘义”。
出处:《陈书·陈宝应传》:“遂乃背恩负义,各立异图。”
释义: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。后比喻名不虚传。
出处:《陈书·姚察传》:“沛国刘臻,窃于公馆访《汉书》疑事十余条,并为剖析,皆有经据。臻谓所亲曰:‘名下定无虚士。’”
释义: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。
出处:《陈书·萧摩诃传》:“安都谓摩诃曰:‘卿骁勇有名,千闻不如一见。’”
释义:谓封爵分土。
出处:《陈书·虞寄传》:“今将军以藩戚之重,东南之众,尽力奉上,戮力勤王,岂不勋高窦融,宠过吴芮,析珪判野,南面称孤?”
- «
- 1